1950年代初期,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后,仍牢牢占据着浙江沿海的一系列岛屿,包括舟山群岛和大陈列岛。这些岛屿就像一把尖刀,直指大陆腹地。蒋介石将这些岛屿视为海上长城,企图阻挡解放军渡海作战。然而,解放军早已下定决心要拔除这些钉子。
1954年8月,福建前线炮击金门事件爆发后,台海局势骤然紧张。美国迅速与台湾当局签署《中美共同防御条约》,为国民党军队撑腰。与此同时,解放军在浙东秘密成立前线指挥部,由名将张爱萍坐镇指挥,剑指大陈列岛。
经过周密侦察,解放军发现一江山岛是国民党在大陈防线的关键前哨。岛上驻守着国民党突击第四大队、第二大队及一个炮兵中队,总指挥是有着克难英雄称号的王生明上校。这座面积仅1.2平方公里的小岛地势险峻,四周遍布暗礁,滩头狭窄,易守难攻。
展开剩余72%王生明1910年生于湖南祁阳,早年投奔胡宗南麾下。淞沪会战时,他率一个连死守蕴藻浜阵地七天七夜,最终全连仅剩9人幸存。这场血战为他赢得了蒋介石亲授的克难英雄称号。然而此时驻守孤岛,补给困难,士兵们长期处于缺衣少食的状态,士气日渐低落。
1955年1月18日清晨,战斗正式打响。解放军先以空军展开猛烈轰炸,杜-2轰炸机和伊尔-10强击机轮番出击,投下127吨炸弹。随后,头门山炮兵群的55门火炮与海军舰炮组成火力网,向岛上倾泻了507吨炮弹,平均每公顷土地承受了15吨炸药的轰击。
在震耳欲聋的炮火中,国民党守军龟缩在地堡内。王生明的指挥部设在203高地,这座钢筋水泥工事设有完善的通风系统和射击孔,但在持续炮击下已多处损毁。当解放军登陆部队逼近滩头时,守军机枪阵地开始还击,但很快被解放军的强击机低空扫射压制。
登陆作战中,解放军北江部队第五连提前30分钟抢滩成功,红色信号弹划破长空。国民党守军组织两次反扑,在南江胜利坡一带与突击第二大队展开激战。关键时刻,解放军新组建的喷火兵部队投入战斗,炽热的火焰直接灌入地堡,守军无处可逃。
随着阵地接连失守,残存的国民党士兵退守反斜面洞穴,利用错综复杂的暗堡系统从背后偷袭,给解放军重大杀伤。这场持续4小时的反斜面战斗,造成了解放军60%以上的伤亡,双方在狭窄的岩缝间展开手榴弹、火箭筒和爆破包的近身搏杀。
203高地陷落后,关于王生明的结局出现两个版本:台湾方面称他重伤后拉响手榴弹自尽;大陆资料则记载他与残兵藏身海底隧道,误将巡逻队当作发现自己的敌军,在交火中被手榴弹炸死。此战国民党守军720人中,519人战死,567人被俘,仅一名司务长因外出幸免。
更富戏剧性的是副指挥官王辅弼中校的投降过程。据大陆战俘审讯记录,这位突击第四大队大队长早有投降之意,但被台湾派来的督战官持枪威逼。当解放军逼近藏身洞穴时,王辅弼突然开枪击毙督战官,然后跪地举枪投降。他后来在审讯中供述了岛上的防御部署,1991年返回台湾后,才披露了更多战斗细节。
这场惨烈的夺岛战斗,解放军付出了1276人伤亡的代价,占参战部队的三分之一。而国民党守军虽然工事坚固,但在绝对火力劣势下难逃覆灭命运。战后统计显示,在这座弹丸之地上,平均每平方米都经历了数十次炮火洗礼。
1955年2月,美国启动金刚计划,出动132艘军舰、500架飞机,协助国民党从大陈岛撤走1万军队、1.4万居民和4万吨物资。至此,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,国民党在东南沿海的岛链防御体系土崩瓦解。
王生明的遗物被运回台湾,焦黑的军装残片被奉为忠烈象征。在他的家乡湖南祁阳萧家村,村口道路仍以他的名字命名。而在一江山岛烈士陵园里,393座解放军墓碑与500多座国民党阵亡者纪念碑相对而立,无声诉说着这场战役的惨烈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盈策略-炒股配资在线-线下配资公司-网络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