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0月,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:CPI(居民消费价格指数)同比上涨0.8%,连续4个月回升;其中,猪肉价格环比涨12%,鲜菜涨8%,成为主要推手。超市里,排骨从25元/斤涨到30元,菠菜从3元/斤涨到5元,这让刚入职场的白领小周犯了难:“是要趁便宜多囤点,还是按需买?”
“涨”的背后:短期扰动还是趋势反转?
猪肉:周期性反弹。2023年下半年以来,生猪养殖亏损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(2024年8月存栏量同比降7%),叠加中秋、国庆消费旺季,猪肉价格进入上行周期。农业农村部预测,2024年四季度猪肉价格将维持高位,但涨幅可控(预计全年均价同比涨10%)。 鲜菜:季节性波动。10月北方降温,露地蔬菜上市量减少,南方台风影响运输,导致鲜菜价格短期冲高。历史数据显示,11月后随着南方蔬菜大量上市,鲜菜价格通常会回落15%-20%。 其他品类:非食品CPI仅涨0.2%,汽油、通信工具等价格持平,说明核心通胀仍疲软。通缩结束?言之过早
尽管CPI回升,但判断“通缩结束”为时尚早:
需求端: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5%(疫情前8%-9%),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仍在90以下(100为乐观); 企业端:PPI(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)同比降2.5%,制造业企业仍面临“降价去库存”压力; 全球因素:欧美加息周期尾声,但大宗商品(原油、铜)价格仍处低位,输入性通胀压力有限。展开剩余33%普通人该“囤货”吗?
刚需品:猪肉、鲜菜等短期涨价,可适当多买(如冷冻排骨、耐储存蔬菜),但不必大量囤积(避免浪费); 非刚需品:家电、服装等可选消费,可等“双11”“双12”大促(预计折扣力度超20%),用时间换空间; 资产配置:若担心通胀,可关注黄金(抗通胀属性)、国债(低风险);若追求收益,可考虑优质股票(消费、科技龙头)。“CPI回升是‘弱复苏’的信号,但真正的‘通胀’还没来。”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一鸣说,“对普通人来说,与其焦虑‘囤货’,不如提升收入——2024年前三季度,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.2%,跑赢CPI,这才是对抗通胀的‘硬实力’。”
发布于:山东省汇盈策略-炒股配资在线-线下配资公司-网络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